太晚吃饭对身体的3大影响!专家告诉你几点不算“晚吃”?

小时候长辈经常告诉我们:“不要太晚吃饭,对身体不好”,究竟一样的食物,早吃和晚吃会有什么不同吗?那么对身体的影响又有什么呢?究竟睡前多久吃晚餐才不算“晚吃”?快来跟着小编的脚步,看看我们应该要怎样『好好吃饭』?
最新研究人员在权威期刊《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进餐时间延后和肥胖之间联系的研究,通过随机交叉试验发现:太晚进食会增加饥饿感、改变影响食欲的激素、减少新陈代谢等等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吃饭晚会导致你多角度、各层次、全方位地变胖。

太晚吃饭对身体的影响
第二天食欲激增
我们的胃里其实有一种掌管饥饿的激素,称为“饥饿素”,还有另一种让人有饱腹感的激素,称为“瘦素”,有研究发现,太晚吃晚餐会让饥饿素增加,瘦素减少,让第二天的饥饿感大幅增加至34%,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在前一晚吃了宵夜才睡觉,第二天醒来还是会觉得饿,感觉肚子空空的。
新陈代谢降低
太晚吃饭会让我们的身体在进食后的24小时内核心体温明显降低,简单来说就是维持体温的热量减少,新陈代谢就会下降。数据显示,如果太晚吃晚餐会让我们的能量消耗减少大约5%,大约41至68.8卡路里,相当于连续走路15分钟消耗的热量。
让脂肪囤积
有研究者提取了测试者的皮下脂肪组织,观察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发现,如果我们太晚吃饭,会让脂质分解相关的基因表达减少,脂质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加。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脂肪分解变少,反而脂肪合成却变多,只增不减,全部变成了脂肪在身上堆积。

那么我们应该要几点吃呢?
答案是:睡前3小时
每个人的生活规律不同,睡眠时间或吃晚餐的时间点也有所不同,专家建议晚餐最晚在睡前3小时食用,这样对身体健康最好。
因为食物在胃内的排空时间一般是4个小时左右,大部分人的睡眠时间在10-11点,所以在傍晚6-7点吃晚餐,更有利于入睡前把胃内食物消化完,这样睡眠过程中胃肠道的负担会比较小,有利于身体健康。
从内分泌和消化的角度考虑,晚餐时间建议不超过晚上7点。
关注我们的👉INSTAGRAM和👉小红书,你就不会错过各种吃瓜娱乐消息、打卡景点、生活潮流、好康优惠等。😍
延伸阅读
让我们一起维护言论自由精神,营造理性交流环境;提醒留言不要人身攻击、鼓吹种族与宗教仇恨、诽谤及造谣等。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违反此原则的留言。
政府预计将会在明年7月推出Digital ID,也就是电子身分,首相安华也在12月头率先成为了我国注册数字身分的第一人!究竟“电子身分”是什么呢?是不是使用了电子身分,以后出门就不需要带实体身分证了?电子身分到底安不安全呢?本期小编整理了电子身分的懒人包,一起来看看吧~

数字身分的特点
数字身分是由微电子系统研究院(MIMOS)开发的系统,预计在明年7月1日开放让民众登记使用,主要是用来验证身分,用户的资料不会由系统储存,而是会储存在各个政府机构的数据库中。
数字身分就如同虚拟的大马卡,可以在线上使用,让用户在上网的时候更加地安全、迅速和方便。在民众登记数字身分之后,可以通过扫描数字身分即可登入政府统一官网,或者未来推行的政府超级手机应用程式,无需记着各种不同的密码。
数字身分并没有储存用户生物特征资料(biometrics),如指纹等等,也不会收集用户的资料和网上行踪,更不会暴露个人资料,而且也不能取代大马卡成为身份证明。
简单来说,按照目前的概念,数字身分主要是用来进行各种网站的身分验证,降低网上身分被滥用的风险,让我们可以更安全、方便地使用各种网络服务。

数字身分的好处
- 安全的自我验证方式
- 在使用网上服务时不用通过各种身分验证
- 降低网上身分被滥用的风险
- 登入网上政府服务(JPJ、警方、JPN、反贪会、内陆税收局)
- 可以统一登入各种手机应用程式的
- 安全、迅速及简单地进行线上交易

数字身分主要功能
以下为暂定功能,实际功能仍需等待政府决定
- 统一登入以便使用政府服务,包括各个部门和机构,例如JPJ和移民局等
- 外籍人士申请签证、通行证和准证
- 私人医疗机构服务如药剂行、入院、居家看顾、护士中心
- 财务及电子商务如银行、网购和电子钱包
- 发放针对性津贴如汽油、煤气、家庭用品
- 医疗服务(预约看病)
- 交通与保险(电召车)
- 通讯服务(申请SIM卡)
资料来源:星洲日报
关注我们的👉INSTAGRAM和👉小红书,你就不会错过各种吃瓜娱乐消息、打卡景点、生活潮流、好康优惠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