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Pak Lah!带你回顾“廉洁之父”生平

他是“廉洁之父”,也是“人力资源发展之父”;他温文儒雅,是许多政治人物心中的“谦谦君子”。2003年至2009年担任首相的敦阿都拉(Pak Lah),于昨日与世长辞,享年85岁。年轻的朋友们可能对他不熟悉,但这位亲切的“Pak Lah”,其实为马来西亚的发展留下了不少重要的足迹,本期就来带你认识这位默默为国家付出的领袖~💐
敦阿都拉生平
敦阿都拉巴达威于1939年11月26日出生在槟城峇六拜,父亲是拿督阿末巴达威,母亲拿汀海凯兰是华巫混血,外公则是有海南回族背景的哈山沙礼(原名哈苏璋)。

他的政治生涯从1978年开始,当选为甲拋峇底国会议员,并连任至2013年。曾担任教育部长、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等重要职位。1999年被马哈迪任命为副首相,并于2003年接任首相职务,成为我国第五任首相。

在2004年大选中,他带领国阵获得接近90%的国会议席,创下辉煌成绩。但在2008年大选后,因国阵失去三分之二议席与5个州政权,他面对党内压力,于2009年主动交棒。
个人生活方面,敦阿都拉经历两段婚姻,育有子女,著名政治人物、前卫生部长凯里是他的女婿。

近年来,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患有认知障碍,最终于2025年4月14日晚上7时10分,在国家心脏中心病逝,享年85岁,安葬于国家回教堂英雄墓园。
敦阿都拉有什么贡献?
1️⃣ 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
被称为“人力资源发展之父”的敦阿都拉,一直认为“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资产”。他推出第九大马计划(2006-2010),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希望帮助马来西亚在2020年成为先进国。

2️⃣ 推动政治改革,鼓励言论自由
上任初期,他放宽了对言论自由的限制,鼓励更多公共讨论,营造较宽松的政治环境。虽然改革的力度不算大,也有人批评他“太温和”,但这段时期确实让人感受到政治的转变。
3️⃣ 延续并改革经济政策
他延续新经济政策(NEP),继续保障马来族群的经济权益,同时尝试调整政策以促进全民公平。他也通过九大马计划推动国家长期经济发展,强化基础建设、教育和社会福利。
4️⃣ 打击腐败,提升政府效率
他公开承诺整顿政府、打击贪污,推动反贪机构的独立化,加强政府的透明度和效率。虽然面对不少挑战,但他让人民看见了改革的希望。

5️⃣ 稳健的外交策略
敦阿都拉奉行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维持与邻国友好关系。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让马来西亚在全球舞台上更有竞争力。
敦阿都拉经典语录
💚语录一
“我一直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始终维护正义。”
💚语录二
“我常说,你可以使用同一辆车,尽管司机会更换,或者用同一辆车去参赛,只是换了司机。这正是内阁正在经历的情况。”
💚语录三
“我们一直走在中庸之道上,发展是我们的优先事项,国家团结、良好的社区关系、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和谐,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语录四
“你不能什么都要太多,凡是必须保持平衡,这一点非常重要。”
💚语录五
“谈到我的孩子们,当然我希望他们在人生中取得成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或职业,我不会试图加以干预。”
💚语录六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保持平衡,不能什么都太多,要保持简单,不要复杂。”
💚语录七
“当腐败指数有所改善时,我才会真正感到满意和高兴。”
💚语录八
“通过努力工作、宽容与妥协,我们已将多元的人口转化为一个团结的国家,具备多元化的优势、文化技能与互相理解。”
💚语录九
“不同宗教、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应不仅能够在同一个星球上共存,更应在同一个社会中共荣。我们都是造物主所创造,应当能够找到彼此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方式,就像我们对待同类那样。”
💚语录十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政府及企业部门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但我们也必须承认,那些帮助和扶持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团体和支援组织是国家全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他不是最强势的领导人,却是最温和、最有原则的那一位。在政坛中,他就像一股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坚持理想、守护人民。
愿你安息,Pak Lah💐
让我们一起维护言论自由精神,营造理性交流环境;提醒留言不要人身攻击、鼓吹种族与宗教仇恨、诽谤及造谣等。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违反此原则的留言。
你是不是总是怕麻烦别人,而别人对你好,更是让你觉得很负担?其实你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因为内心某处,总觉得“接受了,就欠了什么”。其实这是一种很常见、也很人性的心理反应。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心态从哪里来,又该如何慢慢化解。
1.总觉得“欠了人情”
有些人从小就被灌输“做人要懂得回报”,久而久之,心里自然建立起一种“心理账本”——别人对我好,我就得还。如果一时无法回报,就会有一种“负债感”,让人坐立难安。为了避免这种不舒服,他们宁可一开始就说“不用啦”。
2.担心被期待、被捆绑
有些人对“接受帮助”这件事特别谨慎,是因为害怕背后藏着期待或条件。他们怕的是:“你对我好,是不是想要我做什么?”、“如果我收下了,是不是以后就要配合你?”这种对失去自主权的担忧,让他们习惯性地设防。

3.“我不值得”这种潜意识
不是他们不需要爱和关心,而是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当别人对他们好时,心里反而浮现一种羞愧或自卑:“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我做了什么值得你这么好?”
久而久之,他们学会了拒绝善意,把这当作一种“自我保护”。
4.成长环境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被教育要“独立”、“坚强”,甚至被说“靠人不如靠己”,那他长大后,也很难轻松地接受别人的好意。不是不想被照顾,而是太习惯了咬牙自己扛。
5.想掌控局面,怕被操控
有些人经历过被操控、被利用的关系,所以对“被帮助”这件事特别敏感。他们更希望掌控主动权,不想因为一份恩情,陷入一种“被动”的局面。于是,干脆一开始就拒绝别人靠近。

如何改善这种心态?
✅学会接纳自己值得被爱和帮助的事实,慢慢提升自我价值感。
✅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不一定要等价交换,关系中有时给予和接受是自然流动的,不需要计算得失。
✅尝试坦然接受别人的好意,适当表达感激,而不是回避或拒绝。
✅反思自己的心理防御,了解背后的原因,逐步放下不必要的负担。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在信任和尊重中接受关心和支持。
关注我们的👉INSTAGRAM和👉小红书,你就不会错过各种吃瓜娱乐消息、打卡景点、生活潮流、好康优惠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