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紧张、一无聊,手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动”起来了,挤挤痘、拔黑头或抠抠指甲清理周围的死皮,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地在皮肤上寻找小小的不平整来扣弄。然而,当这种行为变得频繁、无法控制、甚至影响日常生活时,它可能就不仅仅是个坏习惯,而是某种心理障碍——皮肤搔抓障碍。

什么是皮肤搔抓障碍?

皮肤搔抓障碍,简称SPD(Skin Picking Disorder或dermatillomania),又称为“强迫性皮肤剥离症”或“皮肤挑选症”,指的是一种持续、不由自主地对皮肤进行抓挠、挤压或抠弄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并不是由于皮肤本身有问题,而是由内在心理因素驱动的。

它属于心理健康领域的一种强迫控制障碍,与拔毛癖、囤积症、咬指甲等行为归为同类。很多患者在搔抓皮肤时感到一种“莫名的舒适”,但在事后却往往伴有深深的愧疚和懊悔。

Skin Picking

皮肤搔抓障碍典型表现

1.反复搔抓、挤压皮肤:常见的部位包括脸部、手臂、头皮、腿部等,甚至不受控制地抠抓正常皮肤。

2.对皮肤不满,觉得“有缺陷”:即使皮肤完好无损,患者也会对小的疙瘩、痘痘、毛孔等产生极端的敏感。

3.对挤压或抠皮肤的行为有强烈的冲动:常在焦虑、无聊、紧张等情绪下难以控制地进行此类行为。

4.反复受伤,甚至感染:因为不间断地抓挠和挤压,皮肤会反复损伤、结痂,甚至发炎感染。

5.难以停止:尽管知道这种行为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但患者却无法停止,越抓越上瘾。

患上皮肤搔抓障碍成因

SPD的成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

1. 生理因素:研究表明,皮肤搔抓障碍可能与大脑的某些神经递质(例如多巴胺、血清素)的水平不平衡有关。这种不平衡会导致人的情绪、压力管理能力受到影响,进而使人产生通过搔抓皮肤来释放压力的冲动。

2. 环境因素:一些患者的行为可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在高度紧张的生活环境中成长,或经历过创伤性事件、重大压力。搔抓皮肤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应对情绪压力的一种方式。

3. 家族遗传:有些研究发现,患者的家庭成员中,也常见有类似症状的个体,这表明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

Skin Picking 1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皮肤搔抓障碍?

其实并不是每个喜欢抠皮的人都会经历这种疾病,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以下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了解并考虑寻求专业帮,包括:

❗经常不由自主地搔抓皮肤,即便皮肤没有问题,也会觉得“需要修复”。

❗由于搔抓导致皮肤多次受伤、感染、疤痕,却无法停止该行为。

❗即便知道这样做对皮肤有害,但仍然难以控制,甚至越抓越上瘾。

❗每次搔抓后感到后悔,但在下一次冲动来临时又控制不住。

皮肤搔抓障碍的危害

1.对皮肤的伤害:反复抓挠会导致皮肤变得敏感、粗糙、甚至感染。严重者会造成永久性疤痕,影响外观。

2.心理影响:患者在搔抓后常感到内疚、懊悔,甚至自责和羞愧。这种情绪循环会加剧抑郁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3.社交影响:由于皮肤受损,很多患者会因外观自卑而减少与他人的社交接触,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

皮肤搔抓障碍治疗方法

1. 行为治疗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患者可以识别出自己进行搔抓行为的“触发因素”,并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应对情绪。

2. 替代性行为训练(HRT)

在感到想要搔抓皮肤时,可尝试用其他行为代替,例如挤压橡皮球、做手工等,转移注意力。

3. 自我管理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管理压力和情绪相当重要,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适量运动、进行放松练习(如冥想、深呼吸等),都可以有效减少搔抓皮肤的冲动。

4. 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一些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帮助患者改善情绪和冲动控制能力。

皮肤搔抓障碍是一种较为隐秘但却影响深远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每个患者而言,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以及从家人朋友那里获得支持,都是恢复的关键。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正面临SPD的困扰,记住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孤单一人,积极寻求帮助,生活一定会有改善的空间。

关注我们的👉INSTAGRAM和👉小红书,你就不会错过各种吃瓜娱乐消息、打卡景点、生活潮流、好康优惠等。😍

资料参考:网络医学数据库WebMD美国心理健康协会(MHA)Public Health Malaysia

INTJ,仅占人口的2%怪咖。欢迎跟小编一起分享日常点滴!

What’s your Reaction?
+1
0
+1
0
+1
1
+1
0
+1
0
+1
0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