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手套能阻隔病毒?不小心恐成防疫漏洞

随着全球疫情肆虐,确诊病例居高不下,只有做好防护才能保护自己、保护别人,但有些东西做多了就未必好。疫情提高不少人的卫生意识,像是很多人都会自行戴上手套,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接触病毒,实际上这相当不安全,甚至更容易传播病毒!
据台湾胸腔暨重症专科医师黄轩医师表示,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是飞沫和接触传染,民众日常若戴好口罩、遮好口鼻,就能大幅降低飞沫传染的风险。至于接触传染,很大可能是手将病毒带至眼、口、鼻形成的。哪为何戴上手套还可能让沾染病毒的机会上升呢?
自认干净减少消毒
戴上手套后会使人容易认为自己是干净及安全的,因为手套形成了阻隔,让人碰到潮湿或肮脏的表面也少有感觉。研究显示,一个人戴上手套,开始接触表面如电梯按钮、购物车等,反而更容易传播病毒。事实上,手套容易聚集细菌,且若真有病毒,它也一样占附在手套上。戴上手套形成错误的安全感,让人鲜少会用酒精消毒手套, 那么在你到处接触或使用各种物品时,将会把依附在手套的病毒四处散播。
手套脆弱的防疫品
手套在构造上并不像口罩一样有三层设计,可吸附病毒、阻挡飞沫、不允许穿透等,手套的设计可能有肉眼看不到的非常微小针孔、数以千计的病原微生物,会在短时间内通过这些微小孔洞进入皮肤。
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医疗人员戴手套,接触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简称MRSA)的病人后,如果脱掉手套后未去洗手,仍有13%的医疗人员在手上检测出MRSA的污染。由此证明,病原体可能在手套外面,或可能渗入手套内部而不自知。此外,手套也可能因指甲、湿气、热度、摩擦而被穿破,一般人不会发现,形成防疫漏洞。世界卫生组织亦强调,常洗手比戴手套更能防止染上冠病。
不过,全球卫生和外交问题专家 Laurie Garrett(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专业)曾在SARS爆发期间,多次和染病患者身处一室,采访多名治疗该病的医护,却没有被感染的经验下,提供了 10 个预防措施,其中她提到了戴手套的重要性。
但前提是具有“防水性”及较不易破的手套才有预防作用,建议使用一般医疗用手套为佳。不过对于一般普罗大众而言,除非出入在高传染风险性的场合,或者触碰多人会摸过的东西,例如公共交通的扶手才需要使用,而且也要记得,在离开上述场所之后,就必须要移除手套,不然病菌就会随着你的手套去到各个地方。
什么手套最好?
常见的手套包含户外手套、防风手套、一次性塑胶手套、居家清洁手套以及医用手套。其中户外手套与防风手套通常无防水效果,因此并没有阻绝感染源的效果。
一次性塑胶手套虽然有防水作用,但是却非常容易破损。质地较厚的清洁手套也有防水效果,且较不容易破损,可以预防手部沾染病毒,但使用清洁手套来防疫时,必须注意每天彻底清洁干净,避免手套角落藏有病毒。
医用手套最能有效预防病毒感染,但必须每天更换,不可重复使用。
使用手套注意事项
⚠戴手套前要洗手。
⚠每天都要更换手套,并且彻底清洗。
⚠触摸过病人后需脱除,并更换。
⚠脱手套时,一只手捉住另一只的手背处,向外拉出后,再用没有手套的这只手,从戴有手套的手腕处,从内向外往上翻后丢弃,最后要记得洗手。
5种情况仍要戴手套
1.接触化学物质:当你正在使用漂白水或消毒药水时,戴上手套保护你皮肤的接触。
2.接触尖锐物品:像是工人上班会戴手套,为了避免工地或工厂中很多尖锐东西的接触伤害。
3.接触污染物:例如处理动物或病人排泄物的时候,双手易有污染物接触,所以建议戴上手套。
4.在家清洁打扫:当你正在打扫、拖地,正在消毒家中的门把、开关、桌椅、厕所、厨房、电子用品,记得戴上手套保护双手,避免接触脏的表面。
5.照顾病人:照顾生病的人需要1次用的手套,避免接触到病人身上的病菌、血液、分泌物、排泄物。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健康2.0、大纪元健康1+1、黄轩医师脸书、台湾Heho健康
延伸阅读:
让我们一起维护言论自由精神,营造理性交流环境;提醒留言不要人身攻击、鼓吹种族与宗教仇恨、诽谤及造谣等。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违反此原则的留言。
相信很多人曾开过这种玩笑:“你是偷看别人洗澡才长针眼的”。😅其实长针眼是腺体阻塞和细菌感染引起的,患者通常会感觉眼睛肿痛、刺痒,容易流眼泪,眨眼时有异物感,但绝对跟你“偷看”别人没有关系。
针眼被称为睑板腺炎或麦粒肿(hordeolum),是眼睑皮脂腺堵塞,引发腺体发炎、细菌感染,衍生成急性化脓炎症,所以学术上名叫急性睑腺炎。据悉,为了润滑眼球,人的眼睑睫毛下的腺体会分泌油脂,若皮脂腺分泌过盛,就会引发毛囊阻塞、细菌容易增生,就会长出小脓包,造成针眼。无论是眼睑内侧、外缘、眼角、眼睑上下侧,都有可能长针眼。
针眼可分2种
-外针眼:比较常见,又称外麦粒肿,通常长在眼睑外皮上,呈黄色、肿胀的脓包,触碰时会疼痛,刺破会流脓。外针眼通常起因于睫毛囊、皮脂腺、顶浆腺(大汗腺)感染。
-内针眼:长在眼睑内部,通常比外针眼更疼痛,最常见于睑板腺感染。睑板腺(又称麦氏腺)是分泌油脂的腺体,主要把眼睛中水层的水分留住,保持湿润。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睛灼热感、眼睑边缘结痂、眼球发痒、对光敏感、流泪、感觉有物体在眼中的不适感。
长针眼主要原因
1.用手揉眼睛,引发细菌感染
2.睡眠不足、用眼过度导致眼睑板旁平滑肌会异常收缩,使皮脂腺阻塞
3.过度疲劳、情绪紧绷,引发内分泌失调
4.饮食油腻、食用上火的食物
5.油性肤质,皮脂腺体分泌旺盛
6.脸部或眼周过敏,导致眼睛肿胀,阻塞腺体
7.卫生习惯不良,疏于清洁、消毒生活环境
针眼会传染吗?
针眼是不会传染,患者或同住的家人若同时长了针眼,较有可能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或作息雷同导致的。不过美国医学媒体《Medical News Today》还是建议,若是同住的家人长针眼,则应避免使用同一条毛巾,尽量避免细菌交叉感染的风险。

针眼要怎么处理?
大多数轻微、初期的针眼都可以自行痊愈,但如果很不舒服,可以自行靠热敷缓和。若眼皮仅轻微肿痛、局部泛红,患者可自己沿眼睑轻触眼睛、找出痛点来热敷,促进患部血液循环,纾解发炎反应。
据《Medical News Today》建议,针眼热敷的水温不能太烫,以温水沾湿毛巾即可,轻轻压住患部10至15分钟,一天重复3、4次即可。
台湾眼科主治医生颜敏芳亦指出,如果针眼进入急性发炎期,肿痛会加剧、整区泛红,应改用短暂冰敷舒缓发炎,使用热敷反而会加重发炎反应。当然,患者应减少食用刺激、油腻的食物、避免上妆或戴隐形眼镜。
出现3种状况应就医
1.针眼发炎影响到视力
2.反覆感染长针眼
3.已施用热敷或休息,但针眼消不掉
用针挑行不行?
外针眼若发炎严重,极度疼痛难受,这时候就要用细针挑破脓包、让脓液流出。切记,这些都要专业医生处理,患者不要自行挑破针眼脓包!一旦脓液没有完全流出,会引起发炎的肉芽组织增生、长成肿块,是位于睑板腺的慢性发炎。
如何避免长针眼?
如果你本身是油性肤质的人,皮脂腺的分泌较旺盛,就是针眼的高风险群。饮食上应避开刺激、容易上火、油炸的食物,而且在生活上建议避免以下行为:
-使用过期的化妆用品
-睡前没有卸妆
-戴隐形眼镜前没有妥善消毒
-没有洗手就戴隐形眼镜
-熬夜
-营养不均衡
最后还是要提醒你,年纪大的人如果反覆长针眼或是针眼消不掉,应该就医检查,避免演变成眼睑恶性肿瘤。
参考资料:Medical News Today、良医健康、台湾康健
关注我们的👉INSTAGRAM和👉小红书,你就不会错过各种吃瓜娱乐消息、打卡景点、生活潮流、好康优惠等。😍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