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打疫苗才有!6讯号证明体内有血栓
冠病疫情已爆发将近3年,相信大家对正确防疫已有一定的认识及心得。不过,随着Omicron变异毒株BA.4和BA.5持续横扫全球,卫生部长凯里也不断提醒民众需更加警惕,及鼓励高风险群体及前线抗疫人员尽早接种第二剂加强针。
不过疫苗的副作用还是让人非常担忧,尤其阿斯利康疫苗(AstraZeneca)常被指会引发血栓问题,让人畏而却步。其实引发血栓的原因有很多,也不是只有AZ疫苗才会有,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血栓!
何谓血栓?
血栓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凝结的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体内器官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其实人体血液有着凝血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可以保持平衡在血管正常流动,一旦发生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高凝状态发生,形成血栓。当然,日常饮食导致血液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增加时,导致血液变得混浊,同样会形成血栓。
其实血液黏稠往往是造成血栓的第一步,当你经常出现4个讯号,就说明体内血液黏稠度可能偏高了,要及早改善身体状况,以免造成血栓。
4讯号证明血液黏稠
1.早上起床头晕,越晚越清醒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经过几个小时的睡眠及没有喝水的情况下,起床后会感到头晕无力,吃了早餐后才逐渐变得清醒。在晚上精神状态反而最好,甚至到了半夜都没有睡意。
2.午餐后超级睏,不睡不行
吃午餐后感觉想睡是正常的,但血液黏稠度高的人是累到眼睛都睁不开,需要立即睡觉,否则就觉得浑身不适。
3.下蹲的时感觉呼吸不顺畅,以肥胖者居多
人在下蹲的时候,回流心脏的血液会减少,加上肥胖者血液过于黏稠,血液循环不足,导致氧气与二氧化碳不能完成交换引起呼吸困难、憋气等缺氧现象,所以一蹲下就感到胸闷气短、呼吸不顺畅。
4.视力突然模糊,一下看不清东西
这个情况容易发生在65岁以上长者身上,就是平时视力还可以,但常出现短暂性模糊,甚至突然看不清东西。主要原因是因为多数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偏高,血液流通不顺畅,营养和氧气不能及时供给视神经,导致视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和缺氧。
血栓最爱哪种人?
1.肥胖人士
肥胖的人患上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高,原因是身体承受的重量越沉,血液流动起来就越为困难,长时间处于坐姿更会增加得血栓的风险。
2.烟民
抽烟不仅影响肺部,还影响血管。烟草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损伤血管内膜,让血细胞更有可能凝集起来。
3.孕妇
随着胎儿的生长,会对孕妇腹部的血管和骨盆施加压力,阻断血流造成血栓;另一个原因则是怀孕期间血液中流动的雌激素含量增加所导致的。
4.服用雌激素的人
服用避孕药的人,患上血栓的可能性会增加3至4倍,而且在更年期期间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也要重视血栓的隐患。
5.长时间保持静态/不动者
连坐几个小时也不动,会导致膝部血液流动减少50%,尤其喝水不够充足的人,会增加患上血栓的风险。
6.有血栓家族病史的人/或曾得血栓的人
如果你的直系亲属患有血栓,而你在没有受伤或得病的情况下也有血栓,那发病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所造成的。某些遗传性疾病会使血液黏稠,更容易形成血栓。至于以前得过血栓,例如有静脉血栓栓塞或肺栓塞的人群中,有1/3的人在10年内会再次得病。
身体有血栓6讯号
1.腿部肿胀疼痛
2.说话不清、流口水
3.胸闷、胸痛的现象
4.忽然头晕、视线模糊
5.久坐后喘不上气
6.手脚无力
如果有以上类似的情况就要赶紧就医,血栓问题不单单是因为疫苗所引发的,很可能是其他隐性疾病引起的,所以平时要有做身体检测的习惯,当然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是王道,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一切疾病从预防开始做起!我们也可以透过4方法来自测血液循环是否良好。
4方法自检血管健康
方法1:按指甲
按指甲后放开,变白的部分能在3秒钟之内恢复红色才算正常。
方法2:握拳按动脉,观察手掌血色
1:手紧握拳。
2:另一只手(或请别人)将握拳那只手的桡动脉与尺动脉都按住。
3:握拳的手张开,此时手掌会呈现白色。
4:放开按住桡动脉或尺动脉的手。
5:如果手掌能在7秒内恢复血色,代表桡动脉或尺动脉的血液流通正常。
方法3:摸脚背脉搏
不只颈部与手腕可摸到脉搏,其实脚也有!脚背动脉处于脚背绑鞋带位子,如果脉搏感非常轻微或者根本感受不到,可能代表着下肢血管阻塞。
方法4:走路
走路容易酸、累或走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跛行(即跛脚)的状况,代表脚的血液循环不好。若还经常觉得脚麻、或发冷,就要小心下肢的血管循环状况了。
资料参考:BBC、台湾Heho健康、人民健康网、台湾康健、星洲日报、早安健康
关注我们的👉INSTAGRAM和👉小红书,你就不会错过各种吃瓜娱乐消息、打卡景点、生活潮流、好康优惠等。😍
看更多:
让我们一起维护言论自由精神,营造理性交流环境;提醒留言不要人身攻击、鼓吹种族与宗教仇恨、诽谤及造谣等。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违反此原则的留言。
人,总有发烧感冒的时候,而抗生素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治病时的“救命稻草”,尤其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医生开的药单总会见到它的“身影”。不过关于抗生素,很多人都存在误解,认为它是治疗所有疾病的灵丹妙药。若你也有这种想法,请立即停止!
据大马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 Malaysia)脸书专页分享指,很多时候,即使医生不推荐,许多人依然要求使用抗生素。其实这方面大家真的谨慎,因为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愈病毒性疾病,还可能导致耐药菌的出现,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问题。本期我们就来盘点大家对抗生素的5大常见误解,看看这些你中了几个?
抗生素可治所有病
很多人认为,不管是感冒还是其他疾病,只要生病就可以吃抗生素,那真的大错特错!抗生素并不是万能药,它只对细菌感染有效。普通感冒、流感、喉咙痛等这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抗生素根本没有作用。
长时间发烧一定需要抗生素
发烧是很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但不是所有的发烧都需要抗生素。发烧可能是由病毒、过敏、环境因素或免疫反应引起,这些都不需要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主要是用来对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比如肺炎或泌尿道感染。如果你长时间发烧,应该去医院检查,明确病因,而不是盲目要求医生开抗生素。
抗生素包治百病
这也是一个普遍的误解。虽然抗生素对细菌感染有效,但并不是所有细菌都会对同一种抗生素产生反应。细菌的种类和药物的类型各不相同,有些细菌对常见的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这意味着它们能抵抗治疗。使用不当的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菌的出现,从而使未来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抗生素只能针对细菌,对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没有作用。所以,如果是病毒感染(如感冒或流感),抗生素根本无用。
感觉好转就可以停止使用抗生素
当症状好转时,有些人会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康复,直接停止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即使你感觉好些了,也必须按照医生的指示,完成整个抗生素疗程。如果中途停药,剩余的细菌可能没有被完全清除掉,将导致感染复发,甚至可能使细菌变得更加耐药。只有按时按量服用,才能确保彻底杀灭所有细菌,避免病情反复。
所有抗生素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认为所有抗生素的效果都差不多,但事实并非如此。抗生素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抗生素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针对性。一些抗生素只能对特定的细菌起作用,甚至不同抗生素之间也可能产生交互作用。所以,在使用抗生素时,务必听从医生建议,不要自行判断病情,避免误用和滥用。
为什么不能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意味着细菌可能会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这样治疗就变得更加困难。细菌在接触到抗生素时,会逐渐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导致它们对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失去反应。这意味着以后用相同的抗生素治疗这些细菌感染时,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无效。
此外,病毒性疾病不需要抗生素治疗,乱吃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带来副作用,破坏身体的健康菌群,影响消化、免疫力,甚至可能引发真菌感染或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副作用也包括过敏反应、胃肠不适(如腹泻、恶心)等,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肝肾损伤。
参考资料:Public Health Malaysia、CDC、WHO
关注我们的👉INSTAGRAM和👉小红书,你就不会错过各种吃瓜娱乐消息、打卡景点、生活潮流、好康优惠等。😍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