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有效缓解抑郁症!带你看不同群体适合怎么做?

抑郁症在现代社会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就连王嘉尔也自曝自己曾患有抑郁症,还有前阵子过世的One Direction成员Liam也曾公布自己患有抑郁症,所以抑郁症真的不可忽视啊!😱 最近《英国医学杂志》就有一项研究指出,步行、瑜伽、慢跑和力量训练等运动在缓解抑郁症状方面的效果显著,一起来看看不同的群体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吧~🏃
选择运动时,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并能持续进行的活动!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程度的益处,因此,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是关键。同时,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才能最大化地发挥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女性
力量训练对缓解抑郁情绪特别有效,尤其是女性。可以尝试搏击、哑铃训练,或者在家中进行深蹲、跨步、俯卧撑、体操等力量训练。

男性
慢跑、力量训练和间歇性训练对这一群体尤为有效。有这方面困扰的男性可以选择户外跑步、骑行,或者参与篮球、羽毛球等高强度的运动。

儿童和青少年
体操、球类运动和骑自行车对他们来说效果较好。建议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的体育活动,如运动操、骑自行车,同时可以加入一些竞技性或对抗性较强的运动,例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

老年人
抗阻运动、舞蹈、气功和太极拳在这一年龄段中效果显著。可以在公园或广场与朋友们一起跳广场舞、练习气功;进行力量训练时,可以使用哑铃或弹力带进行单臂推举、双臂前推等上肢力量练习。

资料来源:英国医学杂志、生命时报
延伸阅读
让我们一起维护言论自由精神,营造理性交流环境;提醒留言不要人身攻击、鼓吹种族与宗教仇恨、诽谤及造谣等。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违反此原则的留言。
【鼠鼠观察日记】鼠鼠我呀~最近发现身边大部分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常常盯着自己的缺点猛放大,对自己的优点却视而不见!如果被称赞反而会很心虚,为什么大家总是对自己这么苛刻啊?🫠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现象,为什么习惯性的忘了自己多好~
为什么你总看见缺点,看不见自己有多好?
🌟从小的“教育模式”默默在影响你
很多人小时候都被教育“改错更重要”,所以长大后自然会把注意力放在“哪里还不够好”,却没人教我们怎么看见自己的光。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就养成了“缺点聚焦症”。
🌟不会处理缺点 → 更害怕面对它
如果你没有学会怎么和自己的缺点相处,就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压抑。当你越想“遮住缺点”,你就会越忽略优点,只剩下自我否定的回音在脑里打转。

🌟你对自己的评价,其实带了“滤镜”
你看到的“自己”,其实是被放大了的缺点版本。有时候,连你觉得“很糟糕”的部分,可能在别人眼里反而是很有魅力的点哦~
🌟你老是在“别人比我好”的回圈里
你有没有过这种念头:“我怎么总是不如他…”、“我好像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把别人的优点对比自己的缺点,是自我价值感最大的杀手。你只是忘了自己也有不一样的亮点而已。
🌟你的努力,是为了别人还是你自己?
如果你想变好,是为了符合别人期待、博得认同,就容易陷入永远不够好的状态。但如果你是为了“我想更喜欢我自己”,那个力量会更温柔、也更长久。

☀️那要怎么做,才能慢慢“看见”自己?
🌿 先看优点,不急着修缺点。
试着每天写下3个今天你做得不错的小事(真的不用多大事!),让你的脑袋重新习惯“我其实也很好”。
🪞停止“无谓的比较”,把焦点拉回自己。
你走的路和别人不同,自然不会一样漂亮。但那不代表你的价值就少一点。
🫶跟自己好好说话。
别再动不动就说“我好差”“我真烂”,温柔对待那个努力撑着生活的你。
🎯换个动机,改变才不会变成惩罚。
如果你真想改善某部分,请确认那是你“真心想要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讨好谁。
🌻让别人帮你,看见你自己没看到的光。
有时候你看不见自己的好,但朋友、家人、心理师或老师可以提醒你:“你其实很值得被喜欢”。

🐭鼠鼠的碎碎念:
小时候,老师骂我数学很差,我从此就对自己贴上了“我就是不聪明”的标签。但长大后才发现,其实我在创意表达、安慰别人方面超有天分。只是我以前从来不敢相信,“我也能很有价值”。现在的鼠鼠呀,已经学会把“看见自己”当作一件日常的小练习了💛
留言告诉鼠鼠:
🟡 你曾被夸过,却一直不相信的优点是什么?
🟡 你最近有没有哪一件“小成就”,想偷偷炫耀一下的?
或者你也可以选选看:你觉得你目前最大的问题是?
A.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B. 一比别人就觉得自卑
C. 知道优点但说不出口
D. 以上全部(哭)
关注我们的👉INSTAGRAM和👉小红书,你就不会错过各种吃瓜娱乐消息、打卡景点、生活潮流、好康优惠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