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规划要思考的30问题 | 教你面对死亡课题 好好和爱人告别

生前规划一直是这两天讨论度很高的话题,所谓的“生前规划”真的只是买个殡仪配套这么简单?还是只是举办一场生前告别式就能和所爱的人好好告别呢?生死一向来都是至关重要,但我们却常常避而不谈的事,本期为你带来资深临终关怀工作者冯以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生前规划的3个部分和30个应该要思考的问题,一起来思考【生前规划】和【生前告别】这件事。
在临终关怀的服务道路上,冯以量发现只有少数的病人可以完成所有规划,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体力去完成, 能够完成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已经很棒了。所以他很鼓励健康的人趁有充裕时间,去思考生前规划这件事。

临终的照顾
冯以量将生前规划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临终的照顾、葬礼的计划、生前的遗愿,以下是进行生前规划规划时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1. 我是否要知道有关疾病以及寿命的预测? 如果我想知道,我希望是谁来告诉我? 如果我不想知道,那该让谁代替我知道病情?
2. 我是否要和医生独自讨论病情、或者只让亲友和医生讨论病情? 还是我们一同和医生讨论病情? (知道病情以及讨论病情是两回事。讨论病情常会牵涉财务、治疗、照料的课题。有些医疗团队会提供家庭会议。那是由医生、护士以及社工来主持会议,让病人以及其家属一同来商量决策 。)
3. 当病情已到了末期,我要坚持接受急救的治疗、还是接受临终关怀? (急救治疗就是我希望继续接受各种医疗以及抢救方法来尝试延续我的生命。而临终关怀就是我选择不接受任何治愈性的治疗,只在护理和减缓疼痛的治疗之下,让生命自然结束。 )
4. 如果我无法吞食,我是否要插鼻胃管来进食? (清醒的我可以尝试和医生沟通。如果感到不舒服,可以吩咐医生拿走鼻胃管。只怕我昏迷时,无法为自己做决定,因此我最好先让代言人知道我的意愿。)
5。 如果昏迷的我无法自行决定任何安排的话,我要谁来做我的发言人以及决策者? (最好的做法是你的照顾者也是你的发言人以及决策者。如果发言人、决策者和照顾者是三个不同的人,那会较易出现大家有不同意见的状况。)
6. 当我卧躺在病床需要被照顾,我想在哪里被照顾? 医院、慈怀病院、疗养院还是自己的家?
7. 当我被医生告知只有几天寿命时,我想在哪里去世? 医院、慈怀病院、疗养院还是自己的家? (被照顾以及去世的地方可以是不一样的答案。有些人想要在医院被照顾,却想躺在自己床上离世。有些人想要在家里被照顾,却想在最后几天有医生、护士 的全程照顾。)

8. 在我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我希望那些亲友可以伴在我身旁? 也希望那些亲友不要出现? (有些病人不希望一些亲友看到他临终衰退的样子,所以他会婉拒亲友的到访,希望大家能够在脑海中对他留下一个健康的印象。)
9. 当我临终时,我希望得到的护理是……? (请具体说出自己对护理的要求。譬如:每天身体整洁至少一次、头发以及指甲要定期修剪、每天要化妆、每天替我按摩手脚一次、口干时用少许温水滋润、大小便之后要 换尿布、每隔两个小时翻动我的背部以免皮肤红肿感染等等。)
10. 当我临终时,我希望得到的关怀是……? (请具体说出自己对关怀的要求。譬如:有人在日间/夜间陪伴我、有人与我聊天无论我是否有反应、说出你心中对我的不舍、拜访时请送我一朵鲜花等 等。)
葬礼的计划
你可以为自己预先计划丧礼的安排,并向家人和朋友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及猜测,甚至免除发生冲突的机会。
11. 我要葬礼的宗教仪式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犹太教、或无宗教仪式? 葬礼进行的地点在哪里?
12. 我要的棺木是西式、中式还是环保式的? 我的寿衣是哪一套? 我是否想要有任何的陪葬品?
13. 我要或不要哪位亲友出席我的葬礼? (请写在文件里,列出亲友的姓名、关系、还有联络号码,以及说明为何不要某亲友出席葬礼。)
14. 有关葬礼的布置,我要哪一张照片成为遗照? 我喜欢哪一种花? 我接受或不接受亲友送的花牌以及花环?

15. 有关亲友给的帛金,该如何处理? 用来作为葬礼费用的资助、还是捐给相关慈善机构?
16. 我可以让人瞻望我的遗容吗? 如果可以,有没有特地指定的时间? (建议可以在安葬之前、说悼词仪式等等。请注意不是每个人都想任何人瞻望遗容,要谨慎处理。)
17. 哪一些亲友是致悼词的人选? (在还没有去世前,请邀请他们在葬礼给予致悼词,那会是一个又一个很感人的亲密对话。)
18. 如果我有一份致谢词以及告别词,我会请谁来念出? 或者请别人事先录音或者录影?
19. 我希望哪些亲友献唱或播放的歌曲有哪些? 我有哪些喜爱的圣经或佛经经文、诗词歌赋等,希望有哪些亲友为我诵读?
20. 我要如何被安葬? 如果是土葬,我想要我的遗体被葬在哪个墓园? 如果是火葬,我的骨灰想要被安放在哪个骨灰堂? 如果是海葬或树葬,我的骨灰想要被散落在哪里? 如已经做出安排,文件现放在哪里?
生前的遗愿
死亡结束的只是生命,而非关系,当一个人走后,爱还会延续下去,而生前告别是提供一个空间来做四道人生——让当事人好好向亲友们道歉、道谢、道别及道爱;让当事人和大家和解、也和自己和解; 让双方都好好珍惜彼此仅剩的岁月时光。
21. 我要对哪些亲友说感谢的话?
22. 我要对哪些亲友说宽恕的话? (我原谅你以及请你原谅我。)
23. 我要对哪些亲友说关爱的话?
24. 我要对哪些亲友说再见的话?

25. 有哪些亲友会因为我的离去而陷入忧郁? 我要留下什么支持或安慰话让他们活下去?
26. 我的人生里有什么是想要被亲友传承下去? (如人生哲学、个人修养、生活态度、面对逆境的能力、面对冲突的能力等等。)
27. 我希望亲友如何记得我? (如把我的微笑放在你的心里、把我的照片放在你的钱包里、难过的时候写信给我、在节日时祭拜我、记住我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28. 我怎么分配有纪念价值的物品给我的亲友?
29. 我已做遗嘱? 已告知我的受益人我存放遗嘱的地点?
30. 请告诉亲友我人生的一句座右铭。 我要把它写在墓碑上?
如果你愿意的话,不妨花一些时间用笔写下来,甚至可以录音或者录影,好让决策者或代言人跟随你的意愿去落实善终规划。
文章授权转载自资深临终关怀工作者冯以量,原文:何谓生前规划 | 何谓生前告别
延伸阅读
让我们一起维护言论自由精神,营造理性交流环境;提醒留言不要人身攻击、鼓吹种族与宗教仇恨、诽谤及造谣等。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违反此原则的留言。
你有没有试过,下班回到家朋友突然来约你出门,想留在家耍废却又担心错过什么好玩的事情?这种心态其实是“错失恐惧症”(FOMO)!🥶 但近年来,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逐渐流行起来,那就是“错失的快乐”(JOMO),主打一个随遇而安,享受“错过”所带来的快乐~ 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什么吧!😆
JOMO:错失的快乐
JOMO 是“Joy of Missing Out”的缩写,意思是“错失的快乐”,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主动选择不参与某些社交活动或社交媒体的纷扰,从而享受宁静、自在和当下的满足感。

具体表现:
✅拒绝无意义的社交活动: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独自登山、在家看电影或听音乐,而不是参加那些让自己感到疲惫的聚会。
✅放下对外界动态的执念:不因错过他人的生活而焦虑或嫉妒,专注于自我充电和内心平静,比方说选择在周末不去参加朋友的派对,而是待在家里享受一段安静的时光。
✅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通过数字排毒(digital detox)的方式,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例如,你可以设定每天只查看社交媒体一次,或者在晚上完全不使用手机。

FOMO:错失恐惧症
FOMO 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缩写,意为“错失恐惧症”。这是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人们担心自己缺席某些社交事件、经历或互动时,别人可能正在享受有意义或愉快的体验,从而产生持续的不安和焦虑。
具体表现:
✅对社交活动的忧虑:担心自己被排除在外,比如错过朋友的聚会、热门电视剧的讨论等,所以什么活动都想去,什么新鲜话题都不想错过。
✅频繁使用社交媒体:害怕错过最新动态,频繁查看社交媒体,甚至在吃饭或睡觉时也不放过。这种行为不仅影响正常生活,还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和焦虑。
✅担心社交地位受损:担心错过重要社交活动会影响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地位,导致被边缘化,下次朋友聚会就不会叫你一起。

FOMO和JOMO有什么区别?
属性 |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 JOMO(Joy of Missing Out) |
---|---|---|
定义 | 害怕错过,担心自己遗漏了重要或有趣的事物 | 主动选择错过,从中获得满足与快乐 |
行为表现 | 频繁刷社交媒体,强迫性参与活动,害怕落后 | 主动断联,享受独处,优先自我和真实体验 |
心理影响 | 增加焦虑、压力、孤独感,降低幸福感 | 提升幸福感,减少压力,增强自我满足感 |
生活态度 | 容易被外界牵引,追逐潮流和认可 | 注重自我选择,重视内心平衡和自主性 |
总的来说,FOMO和JOMO两者分别代表了现代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选择,并没有对或错的分别,也可以根据当天的心情转换,想去聚会就去,不想去的话在家享受me time也很舒服,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延伸阅读